工作动态
抗震救灾,志愿服务见真情—全市抗震救灾志愿服务总结
5月12日,是举国伤痛的日子。5月12日,更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了帮助灾区的受灾群众,走到了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当团市委、市青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各大媒体向社会发出抗震救灾“黄丝带行动”的倡议后,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5000多名社会热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在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精心安排下,真情开展了伤残护理、义务献血、留守学生救助、心理调适、抢收助耕、转运物资等各项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受灾群众送去关爱与援助,受到市领导及全市人民,特别是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快速反应,全面部署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12日下午4:00,团市委迅速成立了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由团市委副书记常伟任组长,组宣部副部长任副组长,并按志愿服务工作要求设置了招募工作队、派遣工作队、后勤保障队,统筹全市志愿服务。13日,团市委制发了《关于做好地震抗灾救援工作的紧急通知》(眉青[2008]26号)和《关爱幼小生命 共渡震后难关——救助地震受伤受灾留守学生的倡议》,通过市级各媒体向社会发出抗震救灾“黄丝带行动”的倡议,并就全市组织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作了全面部署。区、县团委反应及时,发出志愿工作倡议,紧急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投入抗灾一线。
二、工作细化,供需对接
按照灾区需要、眉山各医院要接收近600名灾区受伤群众的实际情况,团市委细化类别对志愿者进行招募,建立了应急志愿者储备库,按职业技能、个人意愿进行细分。并进行了个人、团体分类,同时对志愿服务时间进行了特别登记。在志愿者登记点,站满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市民、学生,有的甚至坚持不留名字,只等着分配任务。短短半天时间,城区就随处可见手缠黄丝带的志愿者。截止5月30日,累计到团市委报名点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登记人数达3150人,各区县团组织报名达1932人,总计达5000多人。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63岁。
团市委加强对志愿者派遣工作队的指导,不断加强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受灾地团组织、接收灾区伤员医院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了物资转运、伤员救治护理等工作的固定联络机制。根据需求信息,迅速组织志愿者奔赴各个服务岗位,同时积极引导志愿者理性、有序参与。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团市委统一配备了黄丝带、志愿服务帽子、标识和工作牌,并尽力为志愿者提供就餐和饮用水,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对志愿者的关爱。
三、奉献爱心,传递真情
“黄丝带就是责任,就是骄傲”。本意为祈盼亲人平安的黄丝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使命。
在重灾区绵阳、都江堰、彭州等地,团市委、各区县团委组织的600多名志愿者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瓦砾废墟中抢救幸存者,在恶劣环境中与死神抢夺生命,为灾区人民带去了温暖和力量。“眉山兄弟连”是由一群退伍军人组成的志愿者组织,多次筹集运送物资到灾区一线。还有很多志愿者很想到受灾的第一线,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随时待命,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点燃心中那份关切之情,点亮那盏传递大爱与责任的心灯,让我们同样感受到一种温暖。
在接收灾区受伤群众的市第一、二、三医院和中医院,志愿者主要从事运送担架和护理伤员工作,这是一场体力与脑力的战争。在市内四大医院负责运送伤员和担架的75名志愿者,很多都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通宵达旦,不眠不休,仍不肯停歇。是他们,将转移到眉山医治的500多名灾区受伤群众一一抬进病房,是他们,让关心着灾区伤员的眉山人民竖起了大拇指。
在医院同样还有一群[FS:PAGE]充满爱心的志愿者在默默地付出,他们中有学生、有暂时休假的教师、有经商的店主、有返乡的打工者、有热心的团队组织……他们都奔着一个目标:为受灾群众出一份力。转移到眉山的500多名灾区受伤群众中有近60人没有家属陪护,有的是没有同亲人取得联系,有的是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团市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在各医院成立了志愿者指挥小组,组织志愿者开展对无家属陪护的灾区受伤群众的紧急护理工作。先后十五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请战,要求“一帮一”结对护理一个伤员。志愿者们在指挥小组统一安排下,首先接受了护理工作专业培训,在最短时间里掌握了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医疗救护和心理救助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志愿者指挥小组立刻将志愿者作了轮值分工,每3—4人编为一个班次,明确了各自任务和工作机制,对无家属陪护的灾区受伤群众进行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护理。退休工人胡大姐、个体户郭大姐、西部计划志愿者赵斌、李志义等等,主动请缨到医院从事病员救护工作。从5月14日至今,一干就是20多天,从每天的端水送饭,到余震强烈时全力协助医院紧急疏散转移病人,这些工作是简单的、琐碎的、甚至是重复的,但他们一直在坚持。送饭、打水、擦洗、按摩、端屎倒尿,无一不让初来异地的灾区群众感到温暖和感动。
在义务献血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单位志愿者献血达2000余人次。“我没有钱,但可以用血去救助灾民”,一位悦兴的志愿者如是说。从16日开始,血库工作人员向热心市民说的最多的是“对不起,血库已满”,这句话也成了最让志愿者骄傲的话。在市内各大捐赠点、在农村留守学生之家、在农村田间地头,还有很多很多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大力开展转运物资、心理调适、抢收助耕等工作。
四、心理抚慰,点燃希望
让每一位灾区幸存者能够走出阴影,重振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是每一位志愿者的最大愿望。团市委对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对灾区受伤群众和家属进行及时的、专业的心理干预。针对灾后的心理疏导需求,团市委向我市多家心理咨询工作室发出了倡议。近20名咨询师在志愿者派遣队的安排下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我市四大医院。这些咨询师大部分都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且有丰富的心理临床经验。他们现在从事着各行各业,有教师、有医生、有护士也有公司白领。尽管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心理救援行动的号召下,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准备奔赴接收灾区伤员的医院,给予心理援助。
志愿者的敬业精神点滴平凡,感人至深。曾入选奥运舵手的黄建,开车进出灾区绵阳、都江堰等一线3次,主动收购了5000公斤黄瓜送往灾区,忙碌在医院与志愿服务点之间,组织志愿者参加培训、运送物资,成为大家喜爱的热心青年。作为市青年文明号单位中第一个以组织形式参与志愿者行动的单位,市地税局第二直属分局干部职工参加义务献血和捐款的热情高涨。青神县志愿者于12日下午刚刚发生地震后就立刻投入了抢险工作。东坡区志愿者得知2名学生在地震中受重伤,立刻赶往医院慰问。仁寿县、洪雅县青年志愿者在灾后立即赶赴乡间,在不断的余震危险中协助政府部门统计受灾情况。彭山县、丹棱县青年志愿者来到留守学生家中,安抚他们的惊恐情绪,并帮助料理家务。
志愿者成了灾难中永不消逝的温暖,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相信其实不只是他们,还有许多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志愿者,虽然沉默,我们也为他们鼓掌。
一、快速反应,全面部署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12日下午4:00,团市委迅速成立了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由团市委副书记常伟任组长,组宣部副部长任副组长,并按志愿服务工作要求设置了招募工作队、派遣工作队、后勤保障队,统筹全市志愿服务。13日,团市委制发了《关于做好地震抗灾救援工作的紧急通知》(眉青[2008]26号)和《关爱幼小生命 共渡震后难关——救助地震受伤受灾留守学生的倡议》,通过市级各媒体向社会发出抗震救灾“黄丝带行动”的倡议,并就全市组织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作了全面部署。区、县团委反应及时,发出志愿工作倡议,紧急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投入抗灾一线。
二、工作细化,供需对接
按照灾区需要、眉山各医院要接收近600名灾区受伤群众的实际情况,团市委细化类别对志愿者进行招募,建立了应急志愿者储备库,按职业技能、个人意愿进行细分。并进行了个人、团体分类,同时对志愿服务时间进行了特别登记。在志愿者登记点,站满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市民、学生,有的甚至坚持不留名字,只等着分配任务。短短半天时间,城区就随处可见手缠黄丝带的志愿者。截止5月30日,累计到团市委报名点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登记人数达3150人,各区县团组织报名达1932人,总计达5000多人。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63岁。
团市委加强对志愿者派遣工作队的指导,不断加强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受灾地团组织、接收灾区伤员医院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了物资转运、伤员救治护理等工作的固定联络机制。根据需求信息,迅速组织志愿者奔赴各个服务岗位,同时积极引导志愿者理性、有序参与。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团市委统一配备了黄丝带、志愿服务帽子、标识和工作牌,并尽力为志愿者提供就餐和饮用水,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对志愿者的关爱。
三、奉献爱心,传递真情
“黄丝带就是责任,就是骄傲”。本意为祈盼亲人平安的黄丝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使命。
在重灾区绵阳、都江堰、彭州等地,团市委、各区县团委组织的600多名志愿者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瓦砾废墟中抢救幸存者,在恶劣环境中与死神抢夺生命,为灾区人民带去了温暖和力量。“眉山兄弟连”是由一群退伍军人组成的志愿者组织,多次筹集运送物资到灾区一线。还有很多志愿者很想到受灾的第一线,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随时待命,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点燃心中那份关切之情,点亮那盏传递大爱与责任的心灯,让我们同样感受到一种温暖。
在接收灾区受伤群众的市第一、二、三医院和中医院,志愿者主要从事运送担架和护理伤员工作,这是一场体力与脑力的战争。在市内四大医院负责运送伤员和担架的75名志愿者,很多都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通宵达旦,不眠不休,仍不肯停歇。是他们,将转移到眉山医治的500多名灾区受伤群众一一抬进病房,是他们,让关心着灾区伤员的眉山人民竖起了大拇指。
在医院同样还有一群[FS:PAGE]充满爱心的志愿者在默默地付出,他们中有学生、有暂时休假的教师、有经商的店主、有返乡的打工者、有热心的团队组织……他们都奔着一个目标:为受灾群众出一份力。转移到眉山的500多名灾区受伤群众中有近60人没有家属陪护,有的是没有同亲人取得联系,有的是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团市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在各医院成立了志愿者指挥小组,组织志愿者开展对无家属陪护的灾区受伤群众的紧急护理工作。先后十五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请战,要求“一帮一”结对护理一个伤员。志愿者们在指挥小组统一安排下,首先接受了护理工作专业培训,在最短时间里掌握了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医疗救护和心理救助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志愿者指挥小组立刻将志愿者作了轮值分工,每3—4人编为一个班次,明确了各自任务和工作机制,对无家属陪护的灾区受伤群众进行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护理。退休工人胡大姐、个体户郭大姐、西部计划志愿者赵斌、李志义等等,主动请缨到医院从事病员救护工作。从5月14日至今,一干就是20多天,从每天的端水送饭,到余震强烈时全力协助医院紧急疏散转移病人,这些工作是简单的、琐碎的、甚至是重复的,但他们一直在坚持。送饭、打水、擦洗、按摩、端屎倒尿,无一不让初来异地的灾区群众感到温暖和感动。
在义务献血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单位志愿者献血达2000余人次。“我没有钱,但可以用血去救助灾民”,一位悦兴的志愿者如是说。从16日开始,血库工作人员向热心市民说的最多的是“对不起,血库已满”,这句话也成了最让志愿者骄傲的话。在市内各大捐赠点、在农村留守学生之家、在农村田间地头,还有很多很多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大力开展转运物资、心理调适、抢收助耕等工作。
四、心理抚慰,点燃希望
让每一位灾区幸存者能够走出阴影,重振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是每一位志愿者的最大愿望。团市委对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对灾区受伤群众和家属进行及时的、专业的心理干预。针对灾后的心理疏导需求,团市委向我市多家心理咨询工作室发出了倡议。近20名咨询师在志愿者派遣队的安排下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我市四大医院。这些咨询师大部分都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且有丰富的心理临床经验。他们现在从事着各行各业,有教师、有医生、有护士也有公司白领。尽管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心理救援行动的号召下,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准备奔赴接收灾区伤员的医院,给予心理援助。
志愿者的敬业精神点滴平凡,感人至深。曾入选奥运舵手的黄建,开车进出灾区绵阳、都江堰等一线3次,主动收购了5000公斤黄瓜送往灾区,忙碌在医院与志愿服务点之间,组织志愿者参加培训、运送物资,成为大家喜爱的热心青年。作为市青年文明号单位中第一个以组织形式参与志愿者行动的单位,市地税局第二直属分局干部职工参加义务献血和捐款的热情高涨。青神县志愿者于12日下午刚刚发生地震后就立刻投入了抢险工作。东坡区志愿者得知2名学生在地震中受重伤,立刻赶往医院慰问。仁寿县、洪雅县青年志愿者在灾后立即赶赴乡间,在不断的余震危险中协助政府部门统计受灾情况。彭山县、丹棱县青年志愿者来到留守学生家中,安抚他们的惊恐情绪,并帮助料理家务。
志愿者成了灾难中永不消逝的温暖,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相信其实不只是他们,还有许多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志愿者,虽然沉默,我们也为他们鼓掌。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