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专报第7期
校地共建 共同关爱
眉山市探索暑期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学生新模式
今年暑期,团市委争取全国21所高校42支近1000名高校志愿者来眉举行“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学生活动,让6000名留守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安全的暑期,密切了高校和地方团委的联系,探索出一条暑期关爱留守学生的“眉山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早启动,主动对接,扩大活动参与范围
(一)及早启动信息收集。积极动员留守学生集中、基础条件良好、党团工作先进的基层申报“快乐学校”服务地,收集服务需求、服务时间、团队人数,最终选定全市10个新农村综合体,5个城乡结合部、2个重点企业、25个学校、村社作为项目活动实施点。
(二)主动做好高校对接。主动对接西南交大、成都体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团委,推荐服务项目,把项目需求信息上传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吸引全国各地团队来眉。我市发布的42个需求项目全部对接,其中研究生团队3支,211院校团队15支。彭山、丹棱每个乡镇1支队伍,实现工作全覆盖。高校为42支团队配备近20万元的实践经费,为三个实践点赠送价值5万元的体育器材。
(三)积极落实活动场所。在城市社区,挑选辖区内环境较好、设施齐备的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在偏远乡镇,尽量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尚未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的,把村办公室、企业办公室作为教室,把院坝作为活动场地,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二、科学设计,多彩互动,推动活动全面开展
(一)围绕儿童特点,“一对一”设计活动课程。志愿者团队围绕“学业辅导、心理教导、自护教育、兴趣培养”为重点内容来设计课程。在教学的方式上,大多采用体验、互动、游戏等平等、开放的教学方式,运用投影、图片、道具等教具,帮助留守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自信。
(二)发挥专业优势,“面对面”开展课程辅导。成都体院志愿者结合体育培训特长,加强留守学生乒乓球、羽毛球、健康操、篮球等兴趣培养;锦江学院志愿者加强留守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学习;川北医学院重点通过沙盘、心理游戏打开留守学生心扉,释放心理压力;大多数志愿者团队与留守学生一道讲理想、谈未来,共话中国梦,传递青春正能量。西南交大志愿者讲解急救知识时,留守学生分组互相体验急救小常识;中南民族大学将英语课堂搬在室外,情景模拟学英语;西南财大团队通过素质拓展、趣味游戏,拿出手机请留守学生与外出父母亲情沟通,缓解留守学生情绪。
(三)落实团委职责,“点对点”加强活动指导。区县团委统筹,42个实践点,40名乡镇团委书记具体负责指导,发出《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协调学生参与;帮助落实志愿者住宿、就餐;监测天气、地质情况;制定安全细则;收集家长和学生反响,调整课程和安排,同时协调4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或当地大学生参与活动,确保活动安全有效。
三、协同配合,全程跟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校地配合,实现活动无缝对接。市、区县、乡镇团委与高校、院系、班级团组织分层级对接,落实人、场地、资金、课程等问题,细化方案,责任到人,活动无缝对接。
(二)密切师生联系,落实儿童全程跟踪。一次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关爱的终止。制作快乐学校学员成长档案,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情况,志愿者与儿童做朋友、结对子;收集留守学生心愿,帮助孩子达成心愿,持续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眉山特色品牌。28个基层单位与志愿者团队、5个区县团委与10所高校团委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暑期定点定人开展工作,同时在周末、节假日,大学生抽时间到基地看望留守学生,将一年一次、一年一地的周期性关爱变成长时间、不间断、广覆盖的关爱。
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因个别区县团委、乡镇党委不重视,担心活动安全,不愿意配合活动,导致关爱覆盖面有待提高;二是关爱活动时间一般7—10天,相对较短,与留守学生需求时间有一定差距;三是志愿者团队间交流沟通机会较少。
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与高校志愿者团队的回访、总结、表彰,完善校地共建长期合作机制,将眉山建设为高校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为吸引大学生认识眉山、宣传眉山的重要平台;二是加强与区县、乡镇党委的沟通,力争2014年乡镇暑期关爱活动全覆盖;三是整合资源,加大志愿者培训、沟通、支持力度,提升校地共建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