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让星火,成就燎原之势——记眉山市青年志愿团队发展历程
“伸出你的手,初次相识却是朋友。放飞和平鸽,蓝天大地响彻我的问候。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奉献共创温馨家园……”2010年12月5日,在一片高亢嘹亮的歌声中,眉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这一天,标志着我市青年志愿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自己的家,同时,也预示着志愿者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向着一个管理更规范、发展空间更广阔的方向前进。
回顾我市青年志愿者们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条道路上的前进历程,奉献和进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题。然而,除此之外,他们更面临着许多不可避免的难题:对志愿者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的深入探索;志愿者的培训;团队机制的发展;经费的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保护等等。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给予他们最大的发挥空间,让这群草根英雄们在政府与市场控制之外,正确的展示出他们更为强大的力量,共同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成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眉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无到有;眉山青年志愿者队伍,从多个小团体单兵作战,到逐渐壮大,再到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方式,志愿服务从默默无闻到现在成为一种新的、为当代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间中走过了极其巨大的转变过程。
(一)“蜗行”—— “有力无处使” 的草根英雄
眉山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市初期,那时,来自我市多个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团体,时常也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如帮扶弱势群体或义务劳动之类的活动。然而,对于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发展却一度举步维艰,进度缓慢。这其中,专门工作力量薄弱、服务活动项目单一、工作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志愿服务的深化。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许多年。志愿者柴东强回忆了他亲身经历的两件事。
2008年5.12地震后不久,柴东强和同伴曾先后前往受灾最重的青川、汉旺、都江堰、绵竹等地,运送自发筹集的物资,希望能将眉山人民的一片爱心交付到灾区人民手中。然而,由于事前没有和当地政府进行很好的沟通,也没有正式、统一的组织能够证明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爱心行动进行的并不顺利——由于同去的人员不足,而刚刚走过灾难的人们情绪大多又十分激动,再加上物资又难以直接运送到受重灾的人们手中,物资在受灾地区外围极其混乱的情况下被分发一空。一些转移出来的灾民却告诉他们,其实在从重灾地区,有更多情况危急的灾民,正在渴盼着救灾物资的到来。那一刻,几位志愿者深深的感到了缺乏组织、单兵作战的乏力感。
2009年初,全国多个地区频发雪灾,我市也面临较往年温度更低的寒冷气候。为了帮助市民减少出行困难,有车一族的一些志愿者自发组织了一个“义务载送活动”,即“顺路搭送在路边等车的市民。”可是,这样的举动却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置疑。“他们都会带着怀疑的眼光看我们,或者不说一句话扭头就走,或者直接就说我们‘啥子志愿者,骗子还差不多,不坐、不坐’”。作为参与人之一的柴东强提及当时的感触,觉得“心里很有些受伤”。
而据不完全统计,在2009年以前,眉山市仅有五百余名志愿者在积极活跃着。他们大多单兵作战,并且仅仅着目于生活环境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们开展活动。同时,大部分志愿活动都由少数志愿者自发组织,自己联系,自主担负一切费用,社会公信度并不高。柴东强觉得,当时的情况是“ ‘无组织无纪律’,像是被蒙了眼睛的狮子,只知道胡乱闯!”
(二)转变——奉献团队,星火正当燎原
2008年5.12地震之后,由团市委出面,在全市范围内紧急招募成立起应急与无偿献血两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初步展开了由政府对眉山市青年志愿者这支团队的引导发展工作。
此后,到2010年 3月,团市委发出《关于加快推进全市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意见》之后,全市范围便正式展开了对这支队伍的壮大化和规范化。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从人员的招募,到基础体制的构建,再到对志愿服务社会公信度的提高,政府及热心于志愿服务的人们大力关心与筹划,将眉山市开展志愿服务的零星之火凝聚在一起,逐渐将他们汇成了燎原之力。
东坡区青年志愿服务站站长李俊英,加入志愿者行列不足半年。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她全身心放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李俊英接待了无数常上门自愿要求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市民,并对各个服务队和服务基地的已经常态化的活动进行协调与存档。工作简单而平常,而最令她感动的是,每每开展志愿者活动,都能得到很多市民的支持与称赞,李俊英觉得,这“说明志愿者的形象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了!”
到2010年末,据统计所知,我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已高达四万人,其中骨干成员五千人。建立志愿者服务站15个,服务基地28个。先后成立应急、反扒、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共56支专业服务队全市累计开展大规模有影响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26次,包括8•19抗洪抢险、“市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东坡泡菜节”等影响较大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依托各服务基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数百次,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郭卓、柴东强、雷双瑜等一批优秀志愿者典型纷纷涌现。一个机构健全、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初步形成。
发展:立足现实,适时而变
志愿服务团队体制基本建立起来,志愿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受惠对象也越来越多。这同时,也代表着对志愿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正在发展过程中的青年志愿者团体立足于社会现实,在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生活方式,弥补政府和市场缺位的发展方向中作出了适时的转变。他们以活动项目为载体,有效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一)专业队伍应运而生 专项服务排忧解难
服务领域不断扩大,青年志愿者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组建了专业化团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
2009年,为协助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展开,青年志愿者开展城乡综合治理志愿服务,以“城乡环境共清洁,革除陋习我行动”为主题,文明劝导为核心,组建了城市美容师、交通劝导、卫生劝导、文明经营劝导四类志愿者队伍300余人。每到周六、日,志愿队队员们便轮流上街、进社区,开展清除“牛皮癣”和文明劝导服务行动。长期性的活动坚持下来,市民从开始的抵触、不理解,到最后支持、配合,并且称赞志愿者工作。
2010年上半年,眉山城区偷盗猖獗,给市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5月,反扒青年志愿队应需而生。利用业余时间,志愿队队员们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商场和公交车上开展多次反扒活动,在震慑小偷的同时,更伸张了社会正气。
同时,针对2010年西南干旱、青海玉树震灾,志愿者还先后开展了“青春光明行——我为旱区送瓶水”、“抗旱救灾,我们有责任”等主题活动和募捐活动。在本市 “7.25”和“8.19”特大洪灾中,98支志愿服务队3000余人奔赴前线,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应急志愿服务队更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抢跑在救助的第一线。
此外,还有医疗卫生服务队、关爱弱势群体服务队、低碳环保志愿服务队……无数的专业队伍成长起来,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志愿活动。
(二)响应国家号召 迅速融进发展大流
频繁、自主的开展志愿活动,成为青年志愿团队的主要内容。而在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也在加快前进脚步,融入志愿活动发展大流。
2010年5月,团中央启动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号召广大青年志愿者按照“青年志愿者小组(或团队)+农民工子女+接力”的项目实施模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志愿服务,在城乡广泛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内容志愿服务。对此,由团市委召集展开了系列长期性志愿活动。
“活动真好玩,交了好多朋友”。来自东坡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学生小坤在“破冰”游戏结束后快乐的说道。在随后的“水道渠成”、“搭帐篷”等系列团队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活动模式,让平时内向、腼腆的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自信、机灵、积极的一面。大家齐心协力,为自己的团队取得更好成绩努力拼搏,细小的汗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动着光芒……这是10年12月的一天,志愿者们在一场针对留守儿童所展开的关爱活动中的场景。
这样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很多。以丰富留守儿童童年生活为目的的“好书伴我行,好电影伴我成长”行动,提高孩子自理能力为主的“我能行”活动,增长孩子交流意识的“同在蓝天下,手拉手共成长”等主题活动相继开展。8支志愿服务支教队成立起来,7所留守学生暑期“快乐学校”迅速组建,无数个留守学生之家热热闹闹的开始运作。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有志愿者们前往留守孩子服务地点,开展各类不同的志愿活动。
为留守孩子开展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从长远意义考虑的。团市委副书记田波认为,对于留守孩子这个庞大的群体,政府和市场很大程度上只能从物资进行帮助,而孩子们更多的是要需要增强他们的城市融入感和团队意识,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而青年志愿者得努力在这一方面就能够作出弥补。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关爱农民工子女这一活动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内容。”
制约:团队发展中的软伤
青年志愿者体系日渐健全,社会公信度逐日提升,然而,作为一个刚刚成长起来的整体,青年志愿团队依然存在许多软伤,急需尽快抚平。
(一)理念掣肘
相关数据表明,全市四万名注册志愿者中,除部分积极的投入志愿活动之外,大部分还处在沉睡当中。
在我市某私企工作的志愿者小夏,自从去年八月和朋友参加了一次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之后,由于工作繁忙,或者身边一些琐碎的事耽误,便一直没有再参加志愿活动。小夏说,自己并不是不想参加活动,只是总有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让自己难以参加。而另一名志愿者汪先生,从去年初便在网上注册志愿者。然而,因为没有找到适当途径与志愿服务站取得联系,天长日久,就放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想法。
如何发动这批沉睡中的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如何维系正在参与者的激情?在这个问题上,东坡区志愿者服务站站长李俊英认为,目前志愿者急需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来进行引导,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有时间、有爱心、有持久的耐心的人士参加,每个想要参加与已经加入的人都该首先树立起自己的志愿服务意识,应当明确志愿服务不是只需要一腔热情,更需要团队精神,还要对将会面临的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应有一套健全的志愿者保障激励机制。
(二)资金短缺
经费短缺对整个青年志愿团体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制约作用。建立志愿服务站,配备基本设备,需要经费;对于专业志愿服务队,需要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对于应急、反扒等操作性较强的志愿服务队,需要购买专业设备;志愿者服务站与服务基地的运转,需要资金;对于帮助弱势群体等志愿活动,需要物资……一个健全机制的启动和长期运行,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2010年初,共青团眉山市委向上争取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资金56万元,眉山市政府也拨出一部分活动资金,加上部分爱心人士的捐献,全部用于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明年国家将不再划拨公益资金,届时,又当从哪里寻求帮助?2010年11月,某保险公司免费向我市反扒志愿者提供了价值198万元的一年保单。对于这些权益暂时得到保障的志愿者来说,明年11月之后,保费又是否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
团市委副书记田波简单讲述了青年志愿协会对此的初步构思,即:走专业化路子,加大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用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吸引公益资源的投入;其次,树立服务需求理念,制定适用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有偿服务;第三,立足社会化,走向市场化,与国内外各慈善公益基金会组织联系,争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支持。然而,田波也表示,这仅仅是建立在所有构思实现的基础上,若资金短缺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还将在长期内成为青年志愿团体发展的瓶颈口。
(三)权益无法保护
在志愿服务理念与资金问题之外,志愿者权益保障的缺失也是当前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有时候带志愿者出去活动,车费、饭钱都是由他们自己垫钱,活动资金不足,也会由他们凑,虽然对志愿者来说,他们认为奉献就不应该提要求,但从另个方面,这也折射出志愿者权益保障的缺失”,东坡区弱势群体救助队队长葛秀蓉说。
而在另一方面,应急与反扒志愿服务队同样面临严峻的现实。在去年我市发生的8.19水灾中,应急志愿服务队前往万胜镇发起“万胜桥保卫战”。十余名应急志愿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下桥清除堵塞桥洞的杂物垃圾。柴东强和儿子柴勇吉都参与了活动。“当时儿子在桥下清理,虽然明白志愿者的责任,但心里还是会想,‘如果儿子掉下去了怎么办’”,柴东强说。
团市委副书记田波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许多忧虑,“志愿者在开展活动时都会带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如果出现一些磕磕绊绊,由谁来负担责任,或者发生意外事件,又该怎样来为志愿者提供经济补偿?”
然而,无奈的是,目前我市还没有任何关于志愿者权益保护的法规。